首页 > 智能影音频道 > 行情 > 正文

2006年平板电视呈“冰火两重天”局势

.2006-01-05 .作者:母晓洁 .编辑:
导语:

  2005年平板电视市场经过“催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态势喜忧参半:国内市场规模猛增至180万台,与2004年相比增速几乎达到了5倍;价格几乎降到了底线,行业毛利率降至与CRT电视相差无几的“冰点”;上游产业链的缺失,残酷的价格战使国内品牌腹背受敌,举步维艰,而外资品牌也开始运用价格因素控制市场;液晶电视在与等离子电视的PK中,逐渐占据“上风”。 

  市场“催熟”之后增势放缓

  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总监彭煜用“催熟”一词形容2005年的平板电视市场。“催熟”的直接体现是:2004年以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为代表的平板电视市场开始启动,国内只有40万台的规模,而2005年这一市场规模已猛增至180万台,增长速度几乎达到5倍。预计2006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万台左右。

  赛诺市场研究公司对2006年平板电视市场预测也较为乐观:预计2006年平板电视市场生产量将占我国彩电总生产量的15%,占彩电总体销售金额的比例将提升到25%左右。我国平板电视销量将会突破350万台,整体市场规模达到280亿元以上。

  前景是美好的,但来自权威调研机构的分析也表明,2006年平板电视市场增长速度将放缓,将是2005年市场规模的2倍,与2005年增速5倍形成鲜明对比。

  彭煜认为,平板电视市场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平板电视市场规模的基数变大了,增量除以基数的增速自然会变小;二是先前高端消费者对于平板电视的体验式超前消费已“消化”了部分平板电视,这部分高端消费者短期内不会形成新的购买力。

  价格趋降厂商更重赢利水平

  2005年平板电视得以“催熟”的重要原因是其价格的一路狂泻。是年3月,国产品牌充当了该年度平板电视降价的急先锋,此后平板电视的价格一路喊跌,以32英寸液晶电视为例,2004年8月至2005年10月,其价格从2.5万元降到8000元~9000元。总体降价幅度超过80%。

  到2005年12月,洋品牌终于也坐不住了,以索尼、三星、夏普、日立为首的日韩企业也开始了大规模价格跳水。2005年平板电视喧嚣谢幕的价格战,因为有了洋品牌的广泛参与而有更特别的意义。

  但利润的流失则是价格战的最大弊端。据业内人士分析,平板电视的行业毛利率已降到与CRT电视相差无几,个别型号的平板电视毛利率甚至低于CRT电视。

  据统计,2004年8月~10月平板电视市场刚启动时的行业毛利率高达50%左右,而到了2005年3月~4月价格战后,毛利率迅速下滑到20%左右,等到了2005年10月份,行业毛利率已下降到15%左右,与CRT电视相差无多。

  因此,2005年国产品牌增量不增收的模式受到了生存方式的考验:国产品牌平板电视以低价追求占有率,价格比洋品牌平均低30%以上,虽然在销量占有率上优势明显,但其销售额不如销量增长得那么快;而洋品牌销量虽然不如国产品牌,但仍保持了较高的利润水平。

  那么,2006年的平板电视价格是否会延续2005年的惨烈态势呢?业内专家分析认为,2006年的平板电视的价格降幅不会像2005年那么大,将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

  彭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平板电视降价与CRT电视降价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彩电厂商正在失去主动权,平板电视降价的主要动力源自上游面板的降价。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平板电视面板的供货商无一例外都是外资企业,他们与国内显像管厂商相比,会更加理性地面对市场竞争,他们不会盲目扩产,而会根据市场利润及时调整产量。可以预见的是,2006年,上游面板厂商为维持利润,不会将面板价格做大幅下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删除

提示:试试“← →”实现快速翻页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