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影音频道 > 新闻 > 人物 > 正文

电视机:记忆中的历史 历史中的记忆

.2008-09-12 .作者: .编辑:李乐
导语:

    岁月已经散去,然而童年时的场景依然留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些芳存依旧的照片和孩提时的记忆依依似与人语,它记录风雨,返照一瞬……

  一,电视机?这个问题已经不属于我的年代了。我能回忆起的年代是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那时候家庭三大件成为那个年代中国家庭现代化的代名词。特别是电视机,已经成为了一个富裕家庭的象征。那时候任何品牌的电视机都非常紧缺,人们要想买一台电视谈何容易。要拿着“票”排很长很长的队伍才能买到象“神”一样,让人定礼膜拜的电视机。而当时红极一时的电视机要说是安徽的“黄山”和“沙巴”。可他们也只不过是历史上的匆匆过客,静静的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二,不知是有了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市场上的彩电才紧俏,还是家有彩电的人多了,春节晚会才愈发火爆,反正节前“抢购”彩电可称得上80年代的一景儿。三十儿晚上一家人早早吃完年饭,预备好记录晚会公布的谜语的纸和笔,还要为谁坐在离电视最近的位置争执一番。1987年的大年三十,自打主持人一上场,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愿去提,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怕错过了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更怕错过了节目间穿插公布的有奖谜语。

  三,记得以前买电视机还要缴纳消费税,因为那个阶段认为电视机是奢侈品,所以电视机、摩托车等都要缴消费税,还的凭票购买。那时候凭票供应是为了公正公平,人人都能占有和享受社会财富,防止少数人多吃多占。

  四,从 陪送嫁妆看电视机的变迁:
    50年代——
    铁皮暖壶自带花,脸盆镜子一块拿。围巾吊着链链子,鞋袜配成对对子。
    娘家陪个柜子,铜闩铜锁铜链子。
    60年代——
    洗脸盆,牡丹花, 一台大钟墙上挂。缝纫机,单摆下,飞鸽车子带衣架。绒衣绒裤不能少, 涤纶涤卡更潇洒。
    70年代——
    的确良,花浪浪,擦油皮鞋好样样。收录机,四喇叭,唱歌说书笑哈哈。
    80年代——
    沙发床,电视机,箱子柜子分高低,衣架挂着呢大衣,小两口笑眯眯。
90年代——     三室一窝机, 外加VCD。

  五,记忆中1975年大院里年长的电子发烧友开始自己动手组装9寸甚至用工业用显示器的电视机,康生追悼会就是那时通过这样的电视在邻居家看的;1975年开始街道时兴向阳院,大人小孩就围着9寸的青松牌看《流浪者》;1981年邻居家一转业海军用安置费买的12寸黑白410元,咱也经常应邀趁片《蹉跎岁月》、《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敌营十八年》、《排球女将》、《血疑》、《霍元甲》、《上海滩》、《春节联欢晚会》,父亲自尊心挺强,不让去多看,也就断断续续。1984年奥运会前母亲拿出多年积蓄买了14寸熊猫黑白420元,作为对我考试成绩的奖励,记得有《无名英雄》。1987年家里的经济条件开始改善,母亲托人买了18寸彩电1760元,记得当时改革在闯价格关,物价飞涨的传闻太多,一向省吃简用的母亲也就下了决心,买了个最贵的大件,如今完好。1993年本人要过自己的小日子了,兑换了外汇卷4100元买了台原产21寸平直遥,1997年房改后有了5米以上观赏距离的厅,换了29寸带色差端子的纯平7300元。2003年高清时,又添了34寸长虹高清5400元,平常看看中央十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删除。

提示:试试“← →”实现快速翻页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