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影音频道 > 新闻 > 调研 > 正文

产品未卖标准先行 中国3D电视抢先跑?

.2010-07-15 .作者:ZDC 庞程程 .编辑:李乐
导语:

本土厂商面对世界杯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比国外品牌3D电视的全面热销而言,本土品牌3D电视多少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在2010年上半年创维海信、TCL、长虹、康佳等本土主流电视厂商纷纷高调召开3D电视新品发布会,但基本上均是只听雷声不见雨点。

    世界杯本是各大电视厂商翘首企盼的推广3D电视的绝佳契机,而由于政策、技术、安全隐患等诸多原因,在世界杯开幕前两天望眼欲穿的国内球迷得知到影院观看3D世界杯成为泡影。

    对于本土厂商而言,尽管无缘通过3D世界杯在国内掀起3D电视的推广热潮,但仍期望能够在这个日益发展起来的蛋糕分得一杯羹。海信是当前在卖场有3D电视出售的为数不多的本土品牌之一。在本次南非世界杯中,海信远征海外,在南非推出了一系列3D电视广告,并在南非售出数十台3D电视。



(图)南非高速公路旁边海信3D电视的广告牌

    对比国外3D电视市场的如火如荼,本土市场显得冷冷清清。一方面本土厂商在技术方面的储备相对不足,如当前本土品牌3D电视基本均不能实现2D片源的3D转换,这样一来3D片源的匮乏成为本土品牌3D电视的致命伤。

    另外,当前3D液晶电视主要集中在大尺寸领域,而本土液晶电视厂商在大尺寸面板等上游领域尚受制于人,成本优势并不明显。当前本土厂商已经上市销售的3D电视相较国外厂商产品并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对于预算充足的新技术尝鲜者而言,本土品牌的3D液晶电视也显得缺乏吸引力。

中国积极抢订3D产业标准,众多本土厂商观望

    中国3D电视落于人后,究其根本,标准和内容成为制约当前中国本土3D电视产业发展的两大桎梏。在一项新技术诞生之初,谁能够尽早的制定出符合技术发展路线和市场需求的通用标准,并且将之推广到全球,就可以掌握这一新市场的制高点。

    标准和产品市场化,可以说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有些产业在发展之初,掌握先进技术的一家或几家企业垄断了市场,制定了对自己发展有利的标准并成功推广,保证产品质量功能等方面整齐划一的同时,杜绝了竞争对手反超的可能性。

    还有一种情况则是在产业发展初期,各企业各自为政,发展自己的技术和独创的功能,等到市场上已经有若干家企业参与其中,已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保有这一产品之后,国家才会推行适应市场现状的标准和管制措施。这一情况最典型的案例即为对互联网电视的“先放开后管制”。

    而针对3D电视的情况而言,当前中国市场上,各大国外厂商都摩拳擦掌积极在这个占全球电视市场份额20%的广阔领域中推广自己的产品。而本土厂商则更多的是在观望国家标准和政策的走向,似乎不打算再冒着类似“先投入大批资金搭建互联网内容平台之后再被一纸牌照困住”的风险发展3D电视了。

    尽管当前中国本土电视厂商在3D电视产业化方面落后三星、索尼等国外企业,但在标准制定方面,中国并不打算落后。

    当前媒体不断传出信号,广电总局、工信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机构联合电视厂商制定一系列3D电视相关标准,大有抢占标准领域制高点的势头。

    如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及设备标准化委员会方面消息称已经立项了两项标准,分别为《立体电视图像质量测试方法》和《立体电视术语》。除了3D电视之外,3D眼镜、3D摄像机、3D照相机等相关标准也会逐步制定和出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删除。

提示:试试“← →”实现快速翻页阅读全文
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