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维修的人士自曝家电维修潜规则

.2009-03-11 .作者:城市快报 .编辑:
导语:

  如今,家用电器越来越多,家电维修却成了消费者头疼的问题,特别是过了保修期的家电,有时维修它的费用与买新机器相差不了多少。9日,一位曾长期从事某品牌家电维修的业内人士赵伟(化名)自曝行业内幕,家电维修潜规则确实让人心惊。

  高额检测费成“挡箭牌”

  赵伟介绍,目前家电维修业主要存在四种形态:一种是生产企业直接在当地设立的售后服务中心,一种是外包给当地维修企业的售后维修中心,还有一种就是规模较小的签约特约维修点,最后一种就是普通的家电维修部。在家电维修业,有个别业户总干“偷梁换柱”的勾当,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小、经常更换地点的小维修部最不规范,如把原本挺新的零配件换成旧的、把进口件换成国产件、昂贵件换成低价件,从中赚取“差额”。至于维修好的家电性能是否稳定,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他们并不考虑。而消费者一来可能不懂,二来很少会找个明白人再拆开家电检查,自然发现不了家电外壳里面的“奥秘”。

  “很多厂家的售后服务都是属于外包的,就是个人或者公司承包的那一类维修点。”赵伟称,“甚至一些国际品牌的售后服务中心都外包了出去,售后服务中心和生产企业之间签有委托维修协议。其实,这种服务方式本无可厚非,但现在很多家电生产企业都在压缩成本,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幅压缩售后服务成本。因为消费者购买家电产品的价格,除了包括家电本身的价格,还包括三包期间售后服务的费用,但这笔费用因难以量化难监督,因此厂家在压缩成本时,往往首先考虑压缩的就是这部分费用。”

  曾经有一跨国品牌的家电厂家,一年内,将售后服务成本从原先的每年800万元削减到400万元,如果成本下不来,厂家就更换维修企业。赵伟说:“因家电维修透明度低,尽管一些家电企业将售后维修经费压得很低,但仍有维修企业敢接‘售后维修中心’的活。”结果维修中心不得不削减维修成本,人员开支、房租等日常支出都很难压缩,所以削减的费用只能由消费者埋单了。“另外,一些厂家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延长维修返厂时间,即使有的故障属于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但为了压缩维修成本,厂家往往要求消费者去做权威鉴定才给维修,高额的鉴定费往往能够难住大部分申请维修的消费者。一些不十分关键的功能坏掉了,消费者也就将就使用了。”

  赵伟举了个例子,“比如手机售后维修,手机三包规定中明确规定‘因结构或材料因素造成的外壳裂损’属于移动电话机商品性能故障之一,按照规定需要给予维修或者更换。不过,几乎没有维修中心给消费者免费更换过外壳,不给更换的理由就是一条——必须要证明外壳裂损是因为结构和材料因素造成的。这就需要经过检测机构检测,而动辄几百元、上千元的检测费就成了维修中心的‘挡箭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