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影音频道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人民日报评三大智能场景,时髦的“AI”不应该成为噱头

.2018-02-02 .作者:李乐 .编辑:李乐
导语:智能化产品要打动消费者,还得解决真问题、亮出真本事

虽然智能家居刚刚上路,一大波智能产品正在路上,但“智能”概念似乎已经不再新潮了,“人工智能”已成为新宠,只有穿上AI的外衣才算时髦,但或许连“初步实用”都没有达到。对此,人民日报发文评论:一些公司拿智能化当噱头,进行“网红化”营销,推出的所谓智能化产品,要么画蛇添足,要么隔靴搔痒,并没有找准市场真正的痛点,自然也无法赢得消费者青睐。

噱头案例一:

北京新开业的某大型生鲜超市主打“新零售”概念,号称最“耀眼”的配置是店内的智能购物车,可以自动跟随消费者,还拥有避障系统、综合摄像头、红外线感应设备,遇到障碍和紧急情况时,购物车可以自动刹车。

然而,笔者周末探访该超市时发现,里面人满为患,别说智能购物车,连普通手推购物车都不够用。智能购物车成了一个营销的噱头,真正“血拼”起来根本没谁在意购物车。

噱头案例二:

公司发布了一款智能冰箱,声称可以在冰箱门的触控面板上收看影视节目、查询菜谱、完成一键下单购物。

但事实上,消费者在家看节目完全可以使用更大屏的电视,看菜谱也有移动性更好的平板电脑,至于在冰箱上下单购物这项功能,最终还得用手机支付,远不如直接用手机购物方便。这些附着在冰箱上的新功能乏善可陈,并没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为这样的智能化埋单。

噱头案例三:

笔者曾购买一款智能体温计,可以通过蓝牙连接手机,直接记录体温,不仅使用更方便,也有利于监测分析。但用了一个多月,蓝牙就无法识别了,不能再与手机连接显示体温,到头来还不如普通的水银体温计有用。

智能购物车、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无人零售店……一时之间,生活中到处都是智能化标签。但某些智能产品看似炫酷,但这种所谓的创新,从效果来看都是噱头大于实用,更多的是商家为博眼球的营销手段,这样的产品不受待见,一点儿也不奇怪。

此外,有些智能产品为更快地抢占市场份额,或为吸引更多的投资,往往偏重于设计新功能、讲出新“故事”,而忽略了生产质量,欲速则不达。

人民日报文章评论更表示,国内消费者日渐成熟,市场去伪存真,可以预见智能化噱头的炒作空间会越来越小,智能化产品要打动消费者,还得解决真问题、亮出真本事。

标签: 人工智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