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影音频道 > 新闻 > 正文

中国平板电视的“脖子”还卡在别人手里

.2005-08-16 .作者:兰军 .编辑:liuhaiyan
导语:

    目前,全球液晶显示屏的供应全部来自建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8条生产线。这些货源的输送次序是先欧美、后本地,最后是包括中国内地在内的零碎市场。而中国彩电企业在400万块电视用液晶显示屏中,仅仅得到不足10万块。 
     
     日前,TCL集团宣布投资5亿元在无锡建立数字电视生产基地,主要生产高清数字彩电、高清数字背投、等离子、液晶电视等。此前的2月18日,创维在深圳保安投资3亿元兴建平面显示基地。而康佳在更早时候就投资6亿元在东莞建成了年产400万台液晶电视、背投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等高清晰度电视的制造基地。 
    在一片升平的平板电视产业背后,隐藏的是难以言喻的痛楚——由于无力自行生产平板电视显示屏和控制芯片,国内彩电企业仅仅扮演了组装者的角色。 

    无法回避的技术之痛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平板电视75%%的成本来自进口部件,自己生产的最多只占25%%。 
    从市场上来看,现在国内15英寸液晶电视的平均价格约为4000元至5000元。而今年2月份以来,国际液晶屏价格攀升至四年来的最高点,15英寸屏已经达到每块220-230美元。加上控制芯片以及其他关键部件的生产成本,中国企业能够缩减成本的空间非常有限。 
    平板电视的价格实际掌握在三星、LG等上游面板供应商手里,而有关专家分析,这种局面将继续维持5年以上。 
    据了解,一条第五代的液晶显示器生产线的投资额至少需要12亿美元,如果是专门生产液晶电视专用屏,则需要30亿美元。如此高昂的投入,对国内企业来讲无力承担。而且国内家电企业多年来单兵作战的局面到现在仍没有改观,所以很难在技术研发上走向联合。 
    这种局面造成的结果就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几乎没有专门生产平板电视的生产线,一般都是和背投或者其他数字电视产品的生产线混用。 
    业内人士指出,一条电视的生产线一天产能是6000台,十天就可以生产6万台,中国去年全年平板电视销售量为20万台。换言之,一个企业的一条生产线,干一个月就能生产出全国一年的需求量。这样来看,投入巨资建面板生产线就显得没有必要了。 

    打破技术垄断还遥遥无期 
    国内的彩电企业经过多年的价格拼杀,已经出现集体反省的眉目。近几年,技术突破成为彩电企业最喜欢宣传的字眼。从最初的炒作概念到后来陆续与国外芯片开发企业建立合作实验室,从单纯的技术合作到收购外资企业在国外的实验机构,从完全进口到自己开发视频处理芯片,国内彩电企业一步步在努力。但是这一切的动作离掌握行业领先技术的高度还差之甚远,所以,技术仍然是影响国内彩电企业在接下来的十年内发展和竞争的主要威胁。 
    有企业认为,平板电视技术关键点在于屏的技术、机芯设计、整机软件设计、电磁兼容设计、整机热设计、整机外观结构设计等。 
    世界液晶资讯网总经理赵东平认为,这些屏与控制芯片之外的技术只能称为“次核心的技术”。他认为,这些工作的意义仅仅是把电路设计得更合理一些,使面板和转换芯片配合得更好一点,无补于企业在平板电视领域的竞争力。 
    但令中国彩电企业感到无奈的是,“次核心技术”的研发却是中国平板电视目前惟一可以做的事情。目前国内企业正在尽力提升平板电视的国产化率,争取在一至两年中达到50%%。 
    有关专家指出,近几年中国彩电行业到底是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是拉大了这种差距,目前不好下结论。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企业难以跟上平板电视技术的更新换代的步伐却是不争的事实。以三星为例,今年内,韩国三星的第七代液晶屏生产线即将投产,三星平均每年升级一次的速度令国内企业望尘莫及。 

    转移阵地是出路?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彩电企业要想在平板电视上有所作为,必须尝试走新的技术路线。虽然在近期内PDP、LCD技术是主流,并且已经完成成熟产业链的建设,但是LCOS、3LCD、DLP、FED等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和完善,在进一步催化整体FPD市场成熟的同时必然会各自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作为国内彩电企业,应该在产品线方面着重培养自己的一个重心,避开因蜂拥而上抢夺同一块蛋糕导致恶性竞争局面,各有依重一方面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做好细分市场,另一方面与上游的合作也会因此更加紧密。 
    另外,有关行业协会和政府管理部门也应把国内企业尽快从只有竞争没有合作的敌对状态解放出来,充当各个企业之间走向联合的催化剂。只有在技术研发上共同努力,才有望打破日、韩企业的技术垄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删除